在抚松县抚松镇中心街村,有一个家喻户晓、老少皆亲的人,他叫陈景利,男,中共党员,现年59岁,原任抚松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现任抚松县公安局抚松派出所中心街村陈景利警务室民警。
陈景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心街村人,1974年入党,曾担任8年中心街村党支部书记,1982年加入公安队伍,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如今退居二线,按理说他也该歇歇了,可做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心中装着的仍是群众的安危和养育他的这片热土。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贡献成了他新的目标。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和一颗赤诚的心,陈景利通过多方努力,并得到县公安局、当地党委、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在中心街村成立了警务室。
陈景利由县公安局政委职位上退下来后,县局党委考虑他身患严重的心脏病,给他安排了一些任务较轻的工作。可他在局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主动向局党委提出要回到他工作、生活过的中心街村,当驻村民警的要求。开始时局长、政委包括全局的民警认为老政委可能想轻松一点工作,谁也没有阻拦老政委的决定,谁也不相信一名政委能够像普通民警一样住在村里,走街串户。一个月后,局长和现任的政委都服了,老政委真的放下了身段,真的在驻村民警的岗位上干的其乐融融、如鱼得水。
陈景利的警务室在村委会的入口处,不足30平方米的地方,别看面积不大,可警务室需要配备的监控录像、电话等硬件设备一样也不少。警务室不仅让百姓有了寻求帮助的场所,也为陈景利提供了服务基层群众的平台。为了和村里群众拉进距离,陈景利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了村里,和村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从不搞特殊化,积极为村“三委”班子献计献策,沉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自从警务室成立以来,陈景利几乎天天都到警务室去,“走家串户”后也要到警务室去坐一坐。而且村民也都像有了个固定的聊天侃山的场所一样,都喜欢有事没事的到警务室去坐坐、玩玩。特别是每天晚上,只要警务室开门,村民都要去找老陈唠唠家常。有时陈景利出去巡逻、检查,村民们也和他一起出去,警民共建、警民联防,通过这个小小的陈景利警务室,在中心街村得以充分体现。
为了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 陈景利每天坚持在村内巡逻、入户了解情况,把各家各户的情况都做了详细的了解,一一写在本上,记在心里。用旧文件背面制作入户登记表,把困难、残障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家的事来办,不仅帮助群众解决历史遗留的户籍问题,而且积极协调当地民政部门为困难群众办理低保。
中心街村村民朱亚娜、周兴隆等人,因种种原因几十年户口还没有落上,户口问题成了一个大难题,陈景利在走访时了解了具体情况后,积极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同时立即开展细致的调查、了解工作。在查清户口未落的原因的基础上,又开始查找这几个人的基础户籍资料。经过他的努力,仅用了几个月就解决了群众几十年都未解决的难题。70多岁的朱亚娜老人拿着户口本激动地流着泪说:我也是有“身份”的人了,有了这个“身份”就可以领取国家给的养老保险金了。我感谢党、感谢政府,我最应该感谢小陈,他为了我操了不少心、费了不少周折,他真是大好人呀!”
2010年,规划中的省重点工程营松高速公路在中心街村穿村而过,有78户村民拆迁,无房居住,村里在异地建立新村。新村建完之后,资金也快花光了,规划好的路眼看修不上了,每天村民出门都是晴天暴土飞扬,雨天是两脚泥。陈景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以前的老关系,带着村干部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跑,协调相关部门为村里修水泥路1600延长米,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陈景利带头修建的中心街村1600延长米的村路的事迹一度成为老政委爱民的美谈,这条路也可以说是用人民警察爱民情结、血汗和忠诚铺就而成的一条“爱民路”。
2011年修保通公路时,公路在这个村的中间通过,路窄、坡陡、车多、车速快的情况,给沿公路两边的村民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陈景利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次向交通部门协调,在公路上设置了警示牌、警示器、减速带等安全警示设施,并在重点路段、十字路口设立了交警指挥岗,为村民的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
2012年省重点工程营松高速公路如期施工,随之而来的是施工征地任务,陈景利和村干部一起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做群众的工作。尽管如此,仍有几户对土地征收面积存在疑议,而拒签协议。陈景利就仔细研究土地征收政策,走家串户耐心和气的同被征地户讲法律、讲道理,终于使征地工作顺利完成,而陈景利却因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在他住院期间,碰巧与那几户村民和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工作人员在医院相遇了,大家心里的芥蒂在霎那间变成了微笑。
随着高速公路的施工,暂住、流动人口增多,村里的治安形势非常严峻,为保障村里的治安稳定,陈景利多次深入工地了解情况并坚持每晚对辖区工地进行巡逻,不留任何死角,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他经常以谈心的形式对企业的保卫干部进行治安防范知识培训,充分发挥保卫干部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利益不受侵害,安全进行生产。自陈景利警务室成立以来,中心街村未发生过任何案件,村民都称陈景利是村里的“守护神”,给群众创造了安详的生活环境。
陈景利还是关心下一代的“好爷爷”。在他每晚的巡查任务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是去看望在辖区一所小学里住宿的孩子们,问问他们的饥寒饱暖,提醒他们睡前一定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关好门、插好窗,对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孙子、孙女,孩子们也都尊重的叫他“陈爷爷”。
在学校住宿的60余名小学生,最小的学生6岁,最大的13岁,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简陋,60多名住宿学生夜间上厕所都要到室外,而且取暖管道老化,冬天学生宿舍的温度很低,6、7岁的住宿学生晚上都要穿着衣服睡觉。陈景利了解这个情况后,以一名老党员的角度给时任县长的李红光同志写了一封反映马鹿沟村小现状的信,信中陈景利恳切的请求县委、县政府对改善马鹿沟小学供暖设施、住宿条件给予关注。在他的多方协调、筹措下,终于使学校的保暖设施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善。
陈景利在回到中心街村成立警务室的几年时间里,访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为中心街村民们撑起了一片天,同时也为公安干警在服务基层群众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无私的教导着身边的年轻干警,陈景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名离任老党员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质朴篇章。